近日,奥运冠军全红婵家人声音被AI合成冒用带货,引发关注。多个账号在社交平台使用AI合成的全红婵爸爸、哥哥声音,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文案介绍家里要盖新房,并在视频中携带有骆驼奶粉、土蜂蜜等多种商品链接,不少消费者已经在视频链接中下单。4月29日,全红婵父亲回应媒体称,有人用AI伪造一家人声音卖蜂蜜,他们也没有办法,并请媒体帮忙辟谣。
被AI合成假冒伪装的不止全红婵家人。此前,明星刘晓庆、古天乐、张馨予等,都有声音、视频被AI合成用于代言、带货。这些事件背后,都是不法分子在利用AI技术伪造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声音,或者生造出来某个人物形象,蓄意欺骗消费者,以谋取非法收益。
具体到“全红婵家人事件”,声音作为具有个人标识性特征的信息,未经本人授权就被随意用于商业行为,这已构成对个人肖像权、名誉权以及声音相关权益的侵犯,相关伪造者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
而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对全红婵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持下单购买商品,结果却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从长远来看,此类事件冲击的将是整个短视频平台消费市场的信任环境。
面对AI合成技术被滥用难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为AI生成内容设定了明确的标识规范,相当于在源头上为AI合成信息套上了“紧箍”。
对平台而言,当务之急是提升技术手段,对AI合成内容进行识别和标注,对违规账号封禁处理。而作为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不要轻易地“一键下单”。
总之,只有让AI合成技术的应用真正规范起来,才不会沦为骗子的工具。(和生)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