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堂食外卖”也可以更透明-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8 11:18:16
来源:南方日报

“无堂食外卖”也可以更透明

字体:

  外卖大家经常点,“无堂食外卖”你点过吗?

  所谓“无堂食外卖”,简单来说,就是不提供堂食,专做“外卖”。近年来,随着点外卖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类轻量化门店也随之迅速扩张。数据显示,我国外卖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其中三成来自“无堂食外卖点”。与此同时,背后的食品安全的担忧也一直存在。在 许多人的印象里,“无堂食”几乎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客观来说,“无堂食”既是优势,也可能是问题。一方面,商家省下一大笔店铺租金和人工费用,菜品的价格自然可以更低,只做外卖也意味着出餐速度更快;另一方面,这类门店只有一个厨房,设备简陋、空间狭小,容易导致食品加工不规范,又往往隐匿于市井深巷,且商户的经营地址、人员等变动较大,甚至可能滑向“幽灵外卖”,给职能部门带来许多监管难题。

  人们常说,食品安全大于天。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新业态还是老模式,都容不得丝毫盲区。要是安全出了问题,即便所谓的价格优势和速度优势再大,也都不值一提了。不过,“一禁了之”既显得过于简单粗暴,也有悖于外卖市场需求旺盛的现实,在监管上多一些创新,帮助新生事物克服“成长的烦恼”,才是更可取的做法。无堂食场地、无现场监督、无追溯体系,这是“无堂食外卖”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一一击破、“对症下药”。

  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做出探索。今年7月初,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标准落地重庆,涵盖准入门槛、经营场所、加工制作、包装、配送等多个环节,有从业者认为,如果都按标准去做,外卖店和堂食店没什么区别,因为外卖店现在全程直播,和堂食后厨透明化其实是一致的;不久前,浙江首创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其一大亮点就是在空间上做文章,推出“聚集区”,实行组团式管理。这样的立规明矩不仅直击行业痛点,提振了消费信心,在监管创新上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如何让“无堂食”被“看得见”?从实践来看,上班族接受程度更高的“外卖卫星店”,提供了新的思路,由外卖某平台率先推出。其核心逻辑,是以品牌堂食门店辐射其他小店,后者虽然也是无堂食外卖,但胜在一套有利于“品控”的共享机制:同一供应链体系,采用统一的厨房人员考核、轮岗培训机制以及出餐标准。个中启示在于,随着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外卖行业进入精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平台在强化资质审核、技术监测之外,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参与到治理工作中。

  堂食可以无,规则必须有。从源头到终端,从“前台”到“后厨”,唯有多方协同共治,让更多“阳光”穿过缝隙、照亮盲区,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更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吴三川)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