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乌梦达、赵旭、鲁畅)深秋的北京,金融街两侧的银杏叶正镀上金边。印有“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的道旗迎风舒展,预告着即将启幕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
世界的目光,将再次投向金融街。
这条街,不大。西起南礼士路,东至太平桥大街,北接阜成门内大街,南抵长安街,占地面积仅2.59平方公里。
但这条街,又很大。有人说,它是中国金融的“心脏”。

这里,汇聚了国家主要金融管理部门。中央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坐落于此。每一天,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政策从这里酝酿、发出,牵引着亿万市场主体的脉搏。
这里,国家重要金融机构总部齐聚一堂。既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储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内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构筑了金融街的天际线,更成为中国金融实力的实体注解。
这里,保险力量和金融基础设施同样雄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总部林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毗邻而居。
其中,北交所自2021年启航以来,短短四年已培育27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坚实阵地。
这里,也是国际金融机构布局中国的首选。瑞银集团、高盛集团等12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此扎根,英蓝大厦更被誉为“世界顶尖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写字楼之一”。
知道了这些,我们或许不会再惊讶,为何一条街的经济贡献与其面积形成巨大反差:仅以北京0.02%的土地,贡献了全市35%左右的金融业增加值和约70%的金融业税收;近22万名金融从业人员在此汇集,其中三分之二为硕士以上学历,更不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

穿透具象的高楼与数据,这条街的内涵“豁然开朗”。在2.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看见的是中国金融从弱到强的奋进缩影。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发建设以来,金融街从“白手起家”的区域性金融区,已成长为集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带动西城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156万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条街,已然肩负起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使命。
读懂的是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
这里集中了国家金融政策制定与执行机构,是观察中国金融业运行的关键节点。“看金融街不仅要看规模,更要看质量、结构与开放水平。”北京市西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金融街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明确提出建设“中国资产管理高地”,目前资管规模已超过21万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保险、证券等板块稳健发展,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由大到强”的发展张力。
听到的是中国金融在世界舞台上的开放强音。
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金融街仍持续吸引瑞银集团、大和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一批批外资机构落户。“外资用行动表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一位国际投行高管说,“大家看中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

夜幕降临,金融街灯火如星河倾泻。一场全球金融界的盛会,蓄势待发。
10月27日至30日,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嘉宾,将齐聚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共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
金融街论坛创立于2012年,自2020年起,金融街论坛年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本届论坛年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新华通讯社、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主办。
如今,该论坛年会已成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
2.59平方公里,不过是北京地图上的微小一点,却跳动着中国金融的“强国之心”,也承载着世界对中国金融的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