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是刀锋半是柔

2025-07-09 10:03:34 来源: 《环球》杂志

文/桂涛

  朋友从法国的拍卖会上拍回来三根清代大银簪,每根足有30厘米长。说是女人的发簪,看起来却像是三把雪亮的大刀,“明晃晃夺人耳目,冷森森要人胆寒”。

  这三条银簪是明清时期福州地区独有的首饰,名为“三把刀”或“三条簪”。当地女人头上绾一发髻,插三条扁平如刀剑的银簪,主簪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刃向外。

  相传,福州妇女为防倭寇作乱,便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遇到贼寇便随时抽刀刺敌防身。此后,“三把刀”逐渐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柔情万种的头饰和寸铁杀人的武器便如此神奇地合而为一。

  福州籍作家冰心在《故乡的风采》中便盛赞“天下之最”的家乡女子: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

  三缕银魂簪上系,半是刀锋半是柔。柔情与冷峻共同寓于“三把刀”之上,相互矛盾却又一体共存。在我看来,这简直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矛盾修辞法”一样神奇浪漫。冷酷的温暖、苦涩的甜美、明亮的黑暗、愉快的痛苦……创造出这些词汇的莎翁如果见到福州的“三把刀”,一定会爱不释手吧!

  朋友买回来的那三条银簪不仅尺寸大,簪上还錾刻着八仙、蝴蝶、太极八卦等民俗图案。簪子常伴青丝髻,悄无声息的摩擦让簪上形成一层细腻的光泽,仿佛佩戴者的青春沉淀其中。当年福州女子绾起发髻,将“三把刀”插入发丝,银簪与乌发想必交织成一幅温婉却又坚韧的画面。

  今天,随着福州文旅热,在三坊七巷古厝白色的马鞍墙下、石板铺就的巷弄中,常能见到头戴“三把刀”的旅拍少女,“刀光剑影”后闪动的是她们炽热柔美的青春。她们或许并不知道将这三条银簪插在发髻中的深远含义,但她们认可这发簪让福州女人飒爽美丽。

  听说在福建流传着一句话:“好男不娶福州女”,吐槽福州女人精明、霸道、不爱做家务。这似乎与冰心对福州女人俊俏勇健“天下之最”的观察不符。经过一番考证,发现这句话实为讹传,原话是:“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但仔细想想,福州女人这些被讹传的“缺点”,恰恰展露出她们独立、自信、社会地位较高的事实。手握那三把银簪,福州女人就是战士。她们的精明让她们在生活中处事得当、捍卫己权;她们的霸道背后是对苦涩生活的不屈。她们要牢牢掌控自己的命运。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