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英伦文学巨匠

2025-07-09 10:10:18 来源: 《环球》杂志

在美国旧金山,一名演员(中)在狄更斯圣诞博览会上扮演查尔斯·狄更斯

文/《环球》杂志记者吴黎明(发自伦敦)

编辑/胡艳芬

  年轻时看文学家,往往沉醉于其作品,探讨其风格与文学技巧;随着年岁增长我越来越爱从经济学角度看文学家,看他(她)怎么赚版税过日子。

  英国诞生了诸多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维多利亚时代,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可谓灿若星河。最近,我走访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济慈等诸多文学巨匠的故居,在感悟其不凡文学成就的同时,也留意其过日子的细节。

莎翁养活的小镇

  莎士比亚故居位于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这座16世纪的木石小楼是莎士比亚父亲的遗产,两层建筑以黑红褐为主色调,泥土色的外墙斑驳如褪色的羊皮纸,凸出来的木桁架交错成菱形网格。推门而入,橡木楼梯的“嗒嗒”声叩响历史的回音。一楼的石地板已被游客的步履打磨如镜,映照出莎翁父亲的皮革作坊。沿吱呀作响的楼梯攀至二楼,约30平方米的主卧室内,橡木地板已凹陷如老人面庞的褶皱。红褐帐幔低垂的木床上,草绿色织物仍保持着16世纪中产家庭的陈设(仿制品)。

  莎翁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皮革加工商和手套制造商,在当时当地属于中产阶层。后来其父因参与高利贷、羊毛非法交易等投机行为被罚款,最终破产。莎士比亚约13岁时被迫中断学业,未能进入大学深造,开始协助父亲做生意,甚至当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等以补贴家用。这些经历让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为后来他戏剧中鲜活的人物刻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青年时期的莎士比亚不得不“啃老”。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年长他8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次年长女苏珊娜出生,两年后又诞下龙凤胎哈姆内特与朱迪思。根据莎翁故居博物馆的介绍,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行踪成谜的岁月”,他很可能靠父亲的补贴过活。我也到哈瑟维故居看了一下,故居位于斯特拉特福郊外的农村,是一栋二层茅草屋顶农舍,窗外有大片农田牧场(如今是花园)。哈瑟薇的父亲属于小地主,一年收入10英镑,他留给哈瑟薇的嫁妆是6英镑13先令4便士。

  好在,莎士比亚最终靠着手中的笔实现了“财富自由”。通过戏剧创作和演出,以及股东分红和投资房产,莎士比亚逐渐积累财富,最终跃升到当时英国社会中较为富裕的阶层。成名后,莎士比亚在离故居步行不到10分钟的地方购置了房产,名为“新居”。这是一座拥有20个房间的三层别墅,附带花园和马厩,是当时小镇上数一数二的豪宅。为此,他花费了120英镑——当时,斯特拉特福受人尊敬的学校校长一年总收入也不过20英镑,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不超过10英镑。

  如今,莎翁小镇已然欣欣向荣。从剧院到星级宾馆,从餐馆、书店到纪念品商店,小镇处处都能感受到莎翁的存在。莎翁逝世后的400多年里,他的作品被其他剧作家自由改编,许多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均脱胎于莎士比亚的著作。可以说,莎士比亚凭一己之力,养活了许多人、许多产业。

狄更斯的生意头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的名言,如今也镌刻在狄更斯故居的墙上。狄更斯在伦敦的故居是一栋维多利亚风格的三层联排房子,位于道迪街48号,离大英博物馆不过几个街区。这也是狄更斯从底层奋斗迈入富裕阶层后租住的房子。

  狄更斯幼年生活不如意,其父因挥霍无度导致家庭负债累累。12岁的狄更斯被迫中断学业,进入伦敦一家鞋油厂当童工,饱受屈辱与艰辛。这段经历成为他作品中关注社会底层的核心动力,例如《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的童工生活便源于此。

  狄更斯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报社工作。他自学速记,成为法庭记者,后转为《晨报》议会记者,游历英国各地,这培养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1836年,狄更斯以《匹克威克外传》连载成名,首年仅售出500册,但次年该书成为现象级畅销书。此后,他以平均两年一部的速度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狄更斯颇有生意头脑,他通过杂志连载(如《家常话》《一年四季》)获得稳定收入。他注重市场策略,通过分集连载和悬念设置维持读者黏性,作品销量常达数万册。狄更斯曾主编多份刊物,将编辑工作与创作结合,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与经济收益。

  狄更斯故居有一个他自己设计的朗诵桌,成为他生财有道的工具。自1858年起,他开启了职业朗诵生涯,先后举办400多场朗诵会,以独角戏形式表演作品片段。这不仅巩固了其公众形象,还带来丰厚收入。例如,1867年访美朗诵会收益达2万英镑,费城的一场朗诵会收入就达2000美元。有人计算过,按照当时英镑的购买力,100英镑相当于如今人民币25万元。不过,尽管狄更斯晚年收入丰厚,但他始终面临创作压力与家庭开支(抚养10个子女)的平衡问题。为维持体面的生活,他需不断创作和朗诵演出,甚至因高强度工作,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简·奥斯汀,女性收入的时代限制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其生活经历、经济状况与文学创作均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奥斯汀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一个牧师家庭。尽管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家庭丰富的藏书和开放的知识氛围为其自学提供了条件。1805年其父去世后,奥斯汀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她与母亲、姐姐一度漂泊于南安普敦等地,可谓颠沛流离,幸亏兄长爱德华的慷慨帮助,使她得以定居查顿小屋,度过了42年短暂人生的悠闲时光。

  前不久我前往奥斯汀的故居查顿小屋,那里离伦敦近2小时车程。这座红砖小屋掩映于绿荫之中,庭院草木葱茏,透出宁静的田园气息。1809年,奥斯汀与母亲、姐姐卡桑德拉迁居于此。正是在这里,她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小屋二楼那间狭小的书房里,一张朴素的木质小圆桌成为她笔下世界的诞生地。《爱玛》《劝导》等作品在此完成,早年写就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也经修订后陆续出版。

  小屋如今作为简·奥斯汀故居博物馆对外开放,仍保持着当年的家具陈设:简写作的小桌、家族钢琴、手稿信件,以及她钟爱的紫杉木书架。窗棂外的花园仍如往昔般静谧,仿佛能窥见女作家伏案奋笔疾书的身影。她曾在此写道:“乡间的小小角落,才是我的世界。”两百年来,简朴又优雅的查顿小屋,默默诉说着一位女性如何用笔尖点亮英格兰的文学星空。

  奥斯汀的作品均以匿名形式出版(如“By a Lady”),这在当时是女性作家的普遍选择。她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作品版税,但金额有限,总共600多英镑(税前)。查顿小屋博物馆里有详细介绍:她的首部作品《理智与情感》1811年以分成形式出版,获利140英镑;但她最成功的作品《傲慢与偏见》1813年仅以110英镑一次性售出版权,未参与后续分成,令人扼腕;名气稍逊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反而获得更高的版税收入。

  尽管作品逐渐畅销,奥斯汀仍需依赖兄长的资助。她的经济独立性受限于当时女性无法继承财产的法律,奥斯汀的作品对此也有反映。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姐妹的嫁妆问题、《劝导》中安妮因经济压力被迫放弃爱情等。其作品对婚姻、阶级与经济的批判,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让我意外的是,奥斯汀的兄弟们都很有钱。从其故居博物馆的家谱介绍看,奥斯汀兄弟姊妹共8位,她与姐姐相依为命,其兄弟们大都颇有资财,有海军上将和海军少将,还有银行家和牧师。其中过继给参议员富豪的兄长爱德华继承了巨额资产,一年投资收入达1.5万英镑。要知道,奥斯汀父亲作为牧师,一年收入才100英镑。奥斯汀作品中对许多奢华场面的描写,得益于她拜访兄长豪宅并参与派对得到的直接感受。

  奥斯汀去世后,其侄子出版的回忆录推动了她的作品逐渐经典化,版税收入与文学地位在20世纪后大幅提升,成为全球畅销作家,让其家族受益匪浅。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