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书的魅力

2025-11-24 10:28:52 来源: 《环球》杂志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宋版书——这个名字在爱书人心中总能掀起一丝涟漪,就像劳斯莱斯之于车迷、爱马仕之于潮人。

  我常听藏书人说,“一页宋版一两金”。早在清代,宋版书便被誉为“无上神品”。这些善本之所以珍贵,首先是因为稀有,千年时间里它们饱经战乱与动荡,存世仅千余部,每一部都是穿越时光的幸存者;其次是工艺,它们选纸精良、用墨上乘,书法名家写样、能工巧匠镌版,代表着最高等级的宋代书法印刷工艺;第三是学术,“宋本为正”,宋版是经过严格校勘的“标准本”,它们成为后世文献校雠(chóu)的金科玉律。

  可以说,宋版书是那个文化盛世中科技与艺术的结晶。用清代藏书家孙从添的话说,宋刻本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指尖翻动泛黄的纸页,仿佛能触摸到一个伟大文明的脉搏。

  这些年,一些爱书人在努力做好一件事:传承和推广宋版书的古法工艺。他们说,制书之道,不只是手艺,更是文人的精神风貌,是古人的审美情趣。

  前不久,国家图书馆入藏了一部延续宋版传统、以木刻线装刊印的书——古典家具专家田家青所著《榫卯间的思索》。这本书用最古老的方式展示现代人的文字,记录他打造家具的心得。

  书籍策划人云木告诉我,这本书采用南宋刻本字体,展示出传统写刻本的精髓:雕版之道,不是征服材料,而是顺应自然,让文字与纸张、刀锋与木板达成微妙的平衡。翻动书页,似可听见数百年前工匠们的对话。

  比如,第一页“榫卯”二字刻在枣木板上时,雕版师傅发现“榫”字末笔的弧度与木纹走向冲突,刻痕易裂。于是,他借鉴家具中“格角榫”的缓冲原理,将笔画末端改为45度斜切,既保留了书法神韵,又避免了材料受损。再如,“思”字的“心”部,三点水的弧度需与木板纹理平行,否则刻痕会因干湿收缩而扭曲。雕版师傅在三点水下方暗刻一道0.5毫米深的“抽缝”(预留木料收缩空间),让文字随木板呼吸而微调,力求达到“木理与笔意合一”的境界。

  古人刻书,需经写样、初校、复校、上版、刊刻、装帧六道工序。每一步,都是对材料的敬畏和对文字的尊重。古书之美,不仅在版精纸贵,更在那份匠心。田家青说,用传统技艺制书,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想证明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字时,仍有人愿意用3个月时间摹写一笔欧体;当3D打印能复制榫卯时,仍有人坚持用手工“抽缝”,让木头自由呼吸。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传承“清和致远”的宋版书工艺,也许正是在唤醒“慢下来”的勇气。有人愿意为不足一毫米的刻痕反复试验,也有人相信,一页写刻本线装书的温度,抵得过千万份电子文档的冰冷。

  让传统制书技艺“逆潮而行”,恰是文化传承的恒久之道。宋版书所蕴含的,不只是古籍之美,更是一种关于“人”的信念,即相信精微、耐心,相信时间能孕育出真正的价值。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