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6日电(记者刘军)从纸质版到电子版,从二维平面到实景三维,从静态路径到智能规划,历史悠久的地图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地图不再只是一张图,而是时空交互的界面、数字中国的基底。”11月6日,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开幕。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振中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地图的下一站,是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文明的桥梁。

图为在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林振中(中)向嘉宾介绍地图出版物。(程浩然 摄)
变局之潮:数字浪潮中的地图新命题
林振中在和记者交流时,目光中有一种技术人的敏锐,也有管理者的审慎。
“当前我们正面临三重变革的叠加。”他分析说,一是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让地图长出了“大脑”;二是需求变革,自动驾驶、低空经济需要厘米级精度的动态地图;三是安全变革,数据开放与国家安全需要新的平衡点。
林振中坦言,机遇背后其实有很大的挑战。传统地图出版面临“三座大山”,包括技术迭代的压力、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和数据安全的挑战。他说:“老百姓打开导航,期望的是实时路况和智能避堵,但我们的数据更新速度和智能化程度,还跟不上用户的期待。”
最让林振中在意的,是地图在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中的角色转变。“过去我们提供纸质地图,现在是时空大数据平台;过去是辅助工具,现在要成为决策核心要素。在这些方面的转型升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为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联合展区。(程浩然 摄)
破局之策:地图出版的“守正”与“出新”
面对挑战,林振中勾勒出地图出版的突围路径——在守正中出新,在融合中发展。
“我们的优势是独特的。”他细数家珍,“七十多年的专业积淀,让我们拥有最权威的地理数据库;兼具文化与科技双重基因,让我们既能做精品出版,又能做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他表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地图出版社正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通过新质生产力自我提升。
一是积极推动全球地图数据库、高精地图建设,助力数字中国统一时空基底打造。
二是着力开发AR地图、智慧地图集等新产品,让地图从“看的工具”变成“用的平台”。
三是加紧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体系,在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可控之间寻找平衡点。
“我们最近获批的‘地图大数据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林振中说,“它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新的内容生态。”
在他看来,地图出版的未来在于“三个融合”: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我们要做的,是让地图既保持权威性,又充满生命力。”
新局之势:与数字中国同频共振
谈及未来,林振中的话语中充满使命感。
“2025年是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关键节点。”他说,“地图出版不能缺席数字中国建设,更要成为其中的积极力量。”
他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实景三维地图成为城市管理的“数字沙盘”,高精导航地图支撑自动驾驶的普及,智慧文旅地图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打好‘三场战役’。”
一是技术攻关战。“我们要突破时空大数据挖掘、可视化表达等核心技术,让地图更智能。”
二是融合纵深战。“深度融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精准的空间服务。”
三是安全保卫战。“坚决捍卫国家版图尊严,筑牢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屏障。”
采访结束时,林振中站在一幅中国地图前:“你看,地图从来不只是技术产品,它承载着历史,标注着现在,也指引着未来。”
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经纬线:“数智时代,地图将去往何方?我的答案是——去往每一个需要精准时空的位置,去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往数字中国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