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光明巷,只见曾经老化的巷道已变得平坦整洁,随意停放的车辆有了合适去处,道路两侧新装的路灯自动亮起,昔日狭窄难行的巷道恢复了生机活力……
位于全南县含江路社区的光明巷是一条不到300米的小街小巷,社区居民、车辆每日往来其间,有一段时间,进出光明巷只有一段摸黑路。“以前的光明巷,路面坑洼、杂草丛生,一到下雨天路面积水严重,出行非常不方便,还存在部分安全隐患。”谈起改造前的道路,居民陈思香忍不住摇头。
如何让这条“堵心路”转身成群众的“顺心路”?全南县含江路社区接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后,立即统筹网格员、网格单位等力量多元共治,开展现场勘查,走访附近居民,将安全需求与居民需要纳入整改实施方案。然而方案有了,但因项目工程量小、影响范围小,未能达到专项资金统筹门槛,只能暂时“搁置”。
转机出现在全南县探索实施“民生微实事”运行机制。全南县以群众诉求为“哨”,打破资金使用“壁垒”,整合便民服务基金、网格基金、结对共建基金三类资金427万余元,建立“民生微实事”资金池,每个社区可用资金达60余万元,集中用于办理“进不了项目笼子、进不了资金盘子”却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以“小资金”释放“大能量”,补齐民生短板。
资金难题得以解决,道路改造立即提上日程。全南县将光明巷道路硬化及配套工程列为“民生微实事”项目,投入便民服务基金,扩宽硬化路面280米,沿线加装路灯8盏,清理道路两侧堆积的杂草杂物,昔日“堵心路”成为今日“幸福廊”,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光明巷的蜕变是全南县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以“微实事”托举“大民生”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全南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实施“民生微实事”运行机制,聚焦群众热切希望解决、单个项目资金量少的惠民小项目,通过“群众点菜、党组织配菜”服务新模式,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社区,为百姓送去“及时雨”。
“我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民生微实事’运行机制,把分散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下沉社区,快速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事,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全南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袁晓珍表示,以资金小切口撬动社会大治理,实现了群众诉求“上得来”、民生问题“解得快”、治理成效“看得见”。
走进全南县滨江社区活动室里,只见理发师李祝平正在为70岁老人王丽修剪头发,“以前头发长了,都是自己拿着剪刀瞎弄,还是现在好,在家门口就有理发师免费理发,人都显得精神了。”老人王丽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小工程”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小服务”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全南县将社区公益慈善与“民生微实事”机制融合,组织开展爱心义剪、文艺晚会、医疗健康保健、科普知识宣传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以“赶大集”的形式将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小公益”汇聚“大温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自“民生微实事”机制实施以来,解决了一批群众长期盼望解决,但没有资金来源和无法列入重大项目的“微小”难题,以“小民生”赢得了百姓“大民心”。今年以来,全南县实施并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35个,投入资金80多万元,惠及群众2000余人。(记者 孙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