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后裔重访贵阳图云关-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30 00:50:25
来源:新华社

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后裔重访贵阳图云关

字体:

  8月26日,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后裔参加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活动。新华社记者 李黔渝 摄

  新华社贵阳8月30日电(记者李黔渝、吴思、周宣妮)“当我看到父亲的名字被镌刻在石碑上时,我才知道父亲在这里深受爱戴。”匈牙利医生乔治·舍恩之子约瑟夫·绍莫吉对记者说。

  乔治·舍恩的中文名叫沈恩,是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贵阳图云关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1939年至1945年,40余名外国医生曾辗转万里来到这里,他们与中国医护人员并肩工作至抗战胜利。

  80多年后,抗战期间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后裔一行二十余人近日到访贵州,参加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仪式,参观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及纪念馆等地。

  在纪念仪式上,沈恩的两个儿子约瑟夫和皮特捐赠了父亲的遗物,其中包括部分照片与两枚邮票。约瑟夫表示,中国是留存这份遗物的最佳之地,在这里,这些遗物能得到珍视。

  “中国铭记着我的父亲以及当时所有为中国效力的医生们。中国不仅珍视这份记忆、感恩这份记忆,还将其代代相传,并以此告诫后人,和平并非凭空而来。” 约瑟夫说。

  图云关曾是中国重要的战时救护大本营、军医培训基地、救护物资集散地。顶峰时,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多达3420人,拥有约200辆救护车,11个卫生材料分库。从1939年到1945年,图云关完成手术近20万次,预防接种463万人次,培训医护人员2万余人,通过秘密通道转运千吨国际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负责人商梦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中有40多名外籍援华医务工作者,他们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在图云关,他们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睡竹板床、吃糙米饭,穿的是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制服。为融入中国,他们还取了中文名:傅拉都、柯芝兰、甘扬道、沈恩……

  参加组建并担任救护总队总队长的林可胜是中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正因他提出“流动医务队”理念,让医生跟着战地走,使得当时前线伤员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直到2015年我们来到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时,才真正深入了解到援华医疗队的故事。”林可胜的曾孙女、来自牙买加的玛丽亚·林·托德说。

  曾任贵阳市政协副主席的杨永楦,其父杨锡寿是救护总队的一员。2015年8月,贵阳市在森林公园举行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图云关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永楦记得,近7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后人齐聚于此。父辈们共同的战斗经历让他们彼此相识,这份跨越时空的连接,也为日后纪念馆的建设奠定了文物捐赠基础。

  2017年,中国批准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杨永楦作为纪念园建设和展陈组专家,收集整理大量文史资料,并征集到了来自英国、美国、匈牙利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纪念品。

  2022年初,纪念馆建成并免费面向公众开放,陈列着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工作有关的实物100余件,图片453张,文献资料2.8万份。

  “这些历史记忆已沉淀为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杨永楦说。

【纠错】 【责任编辑:冯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