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经济学家最新研判:中国经济稳在何处?

发表于:2022-01-18 17:26:20

▲2021年2月19日,在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驶出港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GDP总量达1143670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展望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但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化解压力,实现稳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有哪些?对此,思客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高质量发展的答卷。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复苏向好发展的态势,具体来看在外贸、就业、通胀数据、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亮点纷呈,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依然显示出强大的弹性和韧性,显示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决定性作用。2021年中国GDP增速高达8.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面独领风骚,对世界展示出了良好的制度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详见 刘元春:2022年能否实现稳增长,中国经济需要做好四方面转型)

  专家普遍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足够动力,面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他们也给出了应对举措。

  采取长规划、硬措施、软着陆的办法解决中长期结构性矛盾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应该从跨周期的视角加以解决,比如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增长速度而导致债务负担过重。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建议采取“长规划、硬措施、软着陆”的方式。

  所谓长规划,就是要给出适当长的时间,明确目标和任务,能给市场主体明确预期,且提供缓冲纠错空间。硬措施,是指给出的政策措施、市场纪律等不轻易动摇退让,这也是预期的组成部分。软着陆,就是以较小的代价实现目标,即使有泡沫破了,不至于动摇大局。

  挖掘都市圈、城市群等结构性潜能的增长动能

  中国目前经济基数很大,实现新的增长不是件容易的事。下一步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增长。与短期宏观政策相比,更应该关注结构性潜能的增长动能。结构性潜能是指中国作为后发经济体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潜能。简单说,中国的人均GDP目前是1万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多是3万美元,美国超过6万美元,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我国的结构性潜能。

  同时,我们提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即以都市圈、城市群为龙头,补齐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三大短板,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赋能。(详见 刘世锦:如何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潜能?)

  精准施策 激活中小微企业活力

  中小微企业是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激活中小微企业的活力,对稳定宏观经济,实现稳中求进至关重要。激活中小微企业的活力至少要从两个层面去考虑,一个是对存量企业,另一个是对增量企业。对存量企业,尽量要保。2022年要继续实施“六稳”“六保”的政策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保市场主体,包括保中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宏观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让中小微企业尽量减少倒闭。这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也要避免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叠加,导致比较脆弱的中小微企业大量倒闭。另一方面,要促进更多中小微企业诞生,鼓励更多的人创业,这样整个宏观经济才充满活力。

  对于增量企业,我建议应当从营商环境下功夫。营商环境不仅有微观也有宏观,目前应从宏观层面上改善营商环境,这需要注意政府行为、监管和政策措施。(详见 刘尚希:如何激活中小微企业的活力?)

  以往我们经济工作谈到经济政策布局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宏观政策层面,但2022年的经济工作把微观政策纳入视野,而且给微观政策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意味着2022年及今后一个更长的时期内,我们国家经济工作的布局,或者说是宏观政策的布局,将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一种新的态势,那就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深度融合,一竿子插到底,从根上浇水施肥,围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而持续发力。(详见 高培勇: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新”在何处?)

  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2022年,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扩大内需仍是稳增长的关键。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可以提升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还应该发力“软基建”。什么是“软基建”?就是社会建设,例如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有了这样的“软基建”,可以进一步支持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软基建”的建设,能让低收入群体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能够支撑起消费社会。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 应对全球通货膨胀的冲击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涨价,给全球经济以及民众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欧美的这一波大水漫灌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会通过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向中国进行传递,给中国的物价水平带来持续性的压力,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将会对中国的制造业和传统大宗商品密集型的行业带来深刻冲击。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冲击进行对冲,同时在对欧美贸易中寻找新定位,拥有在相关产品、关键环节上的定价权和控制力。这些将来源于我们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加大开放力度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对实现稳增长仍是关键举措。中国正进入“第三次开放”,也就是制度型开放。历史告诉我们“封闭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从内部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港都在发展。从国际层面来看,我们和东盟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实施生效。此外,我们也已经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尽管世界经济还是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中国能通过自己有效的政策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中国还会继续推进全球化或者经济区域化,比如“一带一路”,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引擎。

监制:李晓云

编辑:孙惠 徐晓飞

校对:周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