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莞11月20日电(记者黄浩苑、杨博毅)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项目在东莞市石龙中学进行。作为报道举重项目的新手,记者在赛场内外收获了众多意想不到。
——力量不够也能练举重?
在11日进行的女子55公斤级比赛中,重庆队的小将刘梦佳“腿都不动”摘得铜牌。赛后采访中,她对记者说,因为力量不够她才从田径改练举重。看着记者一脸惊呆的分裂表情,她着急地说:“是真的!”
11月11日,重庆队选手刘梦佳在挺举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举重上挺的技术动作分为半挺、分腿挺等,与场上其他选手的技术动作不同,刘梦佳采用半挺技术,呈现出“腿都不动”就把成倍于自身体重的杠铃给翻上去的效果。
“腿上的力量比较小,我也只能下蹲这么多,其实比赛中我都害怕站不起身,所以叫重量的时候我尽量保守一点。”
“虽然我力量小,但我爆发力强,举重就是要靠爆发力。相比跑步,我更爱举重。”
——小竹竿有什么用?
本次举重比赛的承办地东莞石龙镇有“举重之乡”的美誉。比赛间隙记者走访了这里的体校,这个举重训练基地走出了获得女子81公斤级冠军的彭翠婷。
与想象中的画面不同,只见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在玩“棍子”:拿一根晾衣杆般的细竹竿,不断练习上翻。这根细竹竿没什么重量,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外皮已经有了“包浆”。

别小看了这根细竹竿,一个举竿深蹲的姿势,可能就会让你被举重教练相中。
记者表示不服,深蹲简单,“晾衣杆”也没难度,于是也模仿孩子们双臂伸直,将竹竿举过头顶,下蹲。
体校“大家长”、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体育组副组长刘佩琳上下前后打量着,就这么点的时间,记者是手也酸腿也抖,不等专业人士判定,就知道自己没什么天赋了。
正在训练的谢顺14岁,他刚来体校学举重不到3个月。他说,当时教练去惠州学校选材的时候,就是让他做了个深蹲。
“教练示范了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就学着做。我之前都不知道举重,但教练觉得我适合,我也想尝试一下。”谢顺说。
刘佩琳说,孩子们年纪还小,未来延展性强,这些基础的动作主要看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福建队举重教练刘伟煌也说,深蹲考察的是关节的柔韧度和身体的协调性,关节太硬,就不太适合这项运动。
——拼的不止“肌肉”?
举重,毋庸置疑是力量的比拼。但不止一个采访对象说,举重还得拼脑子。
在男子55公斤级比赛中,湖南队邹伟斌挺举开把150公斤失败。“150公斤对我来说挺轻的,当时就是脑子一懵,没有举起来。”他及时调整状态,最后一把反超,以1公斤的优势摘得金牌。
11月16日,湖南队选手邹伟斌在挺举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从事综合体能训练快10年的余小宝深深为这项运动着迷。她说,通过科学的训练能调动每一块肌肉协力,突破人体结构的局限,举起远高于自己体重的杠铃。“它需要大脑无时无刻地思考和计算,怎么样才能实现力量的超越。”
广西举重“姐妹花”赵金红和赵金兰的弟弟赵海林也是一名举重运动员。8岁就练习举重的他说:“举重是一项‘聪明’的运动。”
他以自己的一次“滑铁卢”举例。“正常的话应该是能拿冠军的。但抓举的时候脑子懵了,发力没做好,抓举三把都没举起。”赵海林说,“举重不只靠力量,还要靠脑子,得理解动作,多练多磨。”
——赛场上还有“不动人”?
本届全运会媒体看台的台阶下,有两位工作人员,和记者一样紧紧盯着赛场。不同的是,赛间休息时,他们仍然全神贯注着——他们到底在盯什么?

全运会举重比赛一天进行两个级别。下午比赛结束到晚上比赛开始前,一般会有两个小时左右的休整,此时基本所有人都离场了,但记者无论什么时候进场都能遇到他们。
原来“不动人”是赛事器械保障员。张伟伟告诉记者,他盯的是举重台、杠铃片和杠杆,不仅是比赛场上观众看到的这一套,运动员候场区的12套设备也需要他们提供保障。
的确,这么重的杠铃砸下来的时候,记者都好奇:地板会不会砸坏了?
每场比赛结束清场后,张伟伟和同事们都会钻到台下一点点检查举重台的承重柱有没有裂缝,举重台台面平整度、有没有损伤等。
张伟伟说,虽然杠铃片、杠杆“耐磨”,但他们每场比赛结束后、第二场比赛前都要逐个检查,包括包裹的漆面有没有开裂、螺丝有没有松动、举重杆的摩擦情况等等。
哪怕是抓举和挺举比赛之间的10分钟休息间隙,张伟伟和他的同事也依然守在赛场边,不让任何人触碰比赛设备。
“大意不得!要保障比赛顺利进行,也要保障运动员安全。”
全天比赛结束,清洁人员将比赛区域都打扫干净离场,张伟伟和同事又走上举重台,像“医生”一样把所有器材一点点、一个个、一丝丝检查核验。